2014年12月,第六届“上海文学艺术奖”颁奖典礼上,首次推出了“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”,经上海市免费菠菜网有限公司和全市各创作单位、院校推荐及专家严格评审,毛冬华、庞飞、张晨初、杜海军、廖扬作为美术界代表最终入围。作为后起之秀,此次获选是对他们艺术创作的一个巨大鼓励,也体现了社会对整个青年文艺人才的关爱。“培养计划”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“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”办公室领导,上海市免费菠菜网有限公司、上海美术学院、上海中国画院、上海师范大学、松江区文化馆负责具体实施各人的培养,经过3年的历练,他们5位在德、艺上均有提升,更加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作品内涵富有艺术性和思想性。
1、创新培养方法,因人施教,目标明确
“培养计划”挑选43位在各个艺术门类具有出色才能和较大潜力的青年文艺家,以德艺双馨为培养目标,希望他们既是道德上的楷模,也是专业艺术上的榜样。培养周期为3年,采取搭建平台、导师带教等举措,为青年文艺骨干量身定制发展计划,实施重点培养,这是上海培养青年艺术人才的重要举措,不仅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、保障充分的平台;又营造了一种青年艺术家济济一堂、分享交流创作的热烈氛围。
针对他们各自的创作特点及稍显欠缺的方面因人施教,5家培养单位为他们制定出“一人一策”的培养计划、为他们选定合适的指导老师,并细化到各种细节上的关怀。通过参与“学习总书记讲话,体验井冈山精神”专题研修班、艺术沙龙和专题讲座、导师带教、深入生活、出国培训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让他们提升了对生活的认知和人文修养,让他们学习了更多自己创作领域之外的新鲜知识,拓宽了眼界,结交了很多跨界的艺术家朋友;通过明确创作任务,让他们在压力中激发思考、发挥潜力;鼓励他们参与公益,提升道德境界。
2、培养成果显著,个人风格凸显
三年来,五位青年美术家坚持深入生活,扎根人民,创作出一批有风格、有追求的好作品,从思想上、艺术上得到了锻造和升华。
庞飞爱石,追求和自然对悟,其山水既不是用水墨直接呈现视觉所见的写生性山水,也不是完全脱离对象纯以传统笔墨表现审美经验的笔墨性山水。他从不同角度切入传统,研究中国画里诗与画的结合,力求传统出新,提升艺术造诣。他深入陕北、太行山、腾冲写生,完成了纪念抗战七十周年和上海首届中国画展的重大美术创作任务,其作品《繁秋》获得了优秀作品奖。他策划了“纪念画院成立六十周年特展”“丰子恺、程十发特展”“开天辟地——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作品赴布鲁塞尔展”等重大展览。他长期义务承担文教结合对口教学工作,并向中华艺术宫等捐献代表作。
毛冬华从城市建筑的形式趣味中发现并创制了自己的独特画风,为中国画打开了一扇门。她大量使用直线和淡墨,使画面的形式感得到加强,又赋予冲淡雅致的气韵,与现代都市的浮华喧嚣拉开距离,平添一种宁静和素雅。三年来她创作了几大系列作品,开垦出了城市水墨表现程式的处女地,创作出了具有上海当代审美气质的城市水墨绘画,全面推进写意中国画在当代城市题材方面的探索和实践,逐步建立自己的没骨法中国画本体语言体系,体现时代审美的主题性创作的人文关怀。她还组织上海美院青年教师每年举办展览、组织美院研究生、博士生举行学术活动等。
廖扬各种主题的版画作品频获嘉奖,他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艺术的养分,对社会的思考非常自觉,在风格与特点上,极具代表性和探索性,追求形式表现的同时,更加关注鲜活的生活,尤其注重探讨都市化进程中令人困惑的社会现实,直指当代都市人精神生活问题。他说,“要把各种人表现到位就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,最好能够融入他们的世界。你会发现他们远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对其表面的认知。”他的“留守儿童”“低头族”“双11”“雀”等系列创作接地气,以小见大,有内涵、有温度,饱含人文关怀。《11月11日7:08分》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作品奖。
张晨初认为画家要保持开放的语境,要摒弃自言自语的孤傲,与生活、与命运、与时代共呼吸,敏于对社会问题、时代状况的艺术回应。因而他的题材多来自微博和各种新闻话题中的人物,作品时刻和社会现实保持零距离,用身体验,用眼观察,用心思考,用笔揭示。他的艺术紧密与大众在一起,与常识在一起,与真实在一起,与良知在一起,与时代在一起,既当代又具象。对时代、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独特的图式表达形成了他识别度很高的作品面貌。通过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画面,表达他对这个时代的爱与思考。他也积极尝试新的表现手法,创作了一批融合中西绘画特点的纸本作品。
城市意味着诸多的现代性矛盾:单一、拥挤、忙碌、重复,杜海军的绘画心源就来自这样的城市印象。面对现代性的节律和速度,必须有达达般的敏感和透彻,他用十分的近距离去看、去读、去遭遇何为城市生存;他观察到城市里最具特征和象征的就是一扇扇像眼睛一样的窗户;他像侦探一样,想象推理,甚至不乏窥视着这些窗内的人和景,简笔一构,即具足场景和故事,足令人们观视和演绎;读他的城市绘画,仿佛看到了那些孤岛中的人们以及无尽的怅惘,引发人们对现代化语境下人的“异化”的思考。他先后在北京、深圳、巴黎等地举办展览,同时他关注公益,帮助组织特殊儿童学校办展。
3、展览先行,理论、宣传有力助推
通过视觉展览、文献展示、高峰论坛等多种方式,立体展现5位青年美术家的培养成果及艺术追求,让社会和同行检验他们探索的足迹,进一步汇聚社会各界力量,为上海的文化未来创造更加枝繁叶茂、昌盛蓬勃的明天。通过不间断地进行媒体宣传,扩大他们作品的知晓度和影响力,报纸、视频、杂志侧重点各有不同,让大家对他们的创作动向以及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。
2015年10月,《青年·境界》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美术家作品展在东外滩艺术空间展出,展出5位美术界青年文艺家的近150件作品。举办主题为“上海青年美术的过去、现状与可持续发展”的论坛,探讨上海青年美术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2017年11月17日至24日,《青年·境界》2017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美术家作品展在市文联文艺大厅展出。展出5位美术家3年来创作的100余件作品,并制作5分钟专题记录片,讲述5位艺术家通过3年有计划的学习培养,在思想境界、艺术境界、人文境界上的提升,检验作为青年艺术家所应有的担当。围绕“都市语境下中青年美术家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”展开研讨,就中青年美术家的责任意识、大局意识,以及今后发展方向展开了精彩交流和深入探讨。
4、以此为鉴,吸收经验,做好今后的青年艺术家培养工作
3年的丰硕成果是一次总结,更是一次检阅。3年计划不是培养的终点,而将成为他们艺术生涯的新起点,希望他们今后继续刻苦钻研,提升德、艺的境界;少而精地参与展览;少听赞美之词,增加定力、多学习、多反思,多听别人的意见、多吸收别人的长处,积极参与上海的重大题材创作,心系群众、反映群众,真正创作出自己的巅峰之作,为社会留下精品佳作。
3年“培养计划”对5位青年美术家及青年美术群体将产生深远的影响,5位青年美术家收获了成长,提升了创作。通过“培养计划”的实施,为今后青年美术群体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,可以将此类计划持续进行下去,打造成为培养青年美术家的品牌项目,比如可以进一步展开不同美术门类的青年美术家的培养,更多思考各门类专业的差异,推出更有针对性、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,因材施教、因人辅导,夯实上海的青年美术力量。